今日热搜:【五专特色 | 专药】 心平气和就能快胃舒肝
生活起涟漪,五味漾其间,静心驱舟行,莫纵肝火燎船仓。
某日,一女士冲入即将关闭车门的地铁,脚刚落稳,就掏出手机看了起来。而在她身边的另一女士却大发牢骚,说刚才被她踩了脚,要求必须道歉。双方互不相让……下车到家后,被踩的女士余怒未消,瘫坐饭桌前叹气道:“脑袋嗡嗡的,两肋胀的慌,吃不下饭。”
我们平时所说的“生气”其实就是由于不良情绪造成体内的气机失调。此时,肝和脾胃中循行的气机,要么逆行,要么横停,该上不上,该下不下,自身功能发挥遇阻,再难实现团结协作,共赴消化吸收之大业。生气,最先伤肝而后殃及脾胃。所造成的不适,次日可缓,但久而久之,就会内生瘀滞化邪之患,再遇外邪,易染难愈,损及正气。当正气虚损时,病邪则有机可乘。俗话说气生百病,气机不畅是很多疾病的原因。
【资料图】
我院院内制剂“快胃舒肝丸”就是一种治疗气机不畅型脾胃疾病的经典制剂。观药名晓其义,快胃舒肝丸用于治疗肝胃不和,嗳气吞酸,胸闷不舒,胃脘疼痛等。此方立法明确,疏肝郁,理脾胃,活血通络。组方中包含以温,消,顺,畅为特点的丁香、延胡索、厚朴、青皮等理气药,再以当归、白芍养血敛阴、柔肝抑阳,以防肝郁造成的升发太过,还加入了白术、白扁豆等益气健脾药。全方共奏舒肝气、和脾胃、通血脉、止疼痛之功效。
说到快胃舒肝,就要了解中医脾胃与肝的关系。中医说胃时,普遍会带上脾,即:脾胃。因为脾和胃关系密切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,相互依存。它们合作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物质的输布,滋养全身,为气血生化之源,后天生存之本。
常闻:十人九胃病,虽然药没少吃,但还是反复发作。尤其是生气后,胃痛,胀气,打嗝,泛酸,无食欲等更为明显。这就不单是胃的问题了,病根应在肝。其实,诸多胃痛,都是肝郁所致,而生气则是罪魁祸首。
肝藏血,根据人体不同生理状态,增减血流量。如人在饮食后,脾胃最为忙碌,对血液需求量大,此时肝就会排出储存的血液,并分泌胆汁,以助完成消化吸收。当我们睡眠时,机体处于休息状态,大量的血液又流归于肝收藏,起到滋养肝的作用。所以,肝好,脾胃就好,身体就好。脾胃好,气血得充足,肝又得滋养。再看《黄帝内经》喻肝为“将军之官”,遇外邪入侵体内,肝首当其冲,抵御解毒,尽职护卫。同时,肝负责调畅情志,特别容易受情绪波动的影响,犹如将军易急躁好动的性格。
人生五味,偶尔生点小气无妨,切莫由着性子暴怒,激惹了肝,脾胃难过,人更难受。久之,招疾成病,酿为大患。话虽如此,做时难,否则怎来“十人九胃病”之观。惹肝克胃,生不适,中医古籍论此面面俱到,故用中药调理尤为适宜。
中医倡导心平气和是养生之本。心守静,气血得顺畅,脏腑功能得协调,正气充足。
正气决定健康和寿命,正气不能简单理解为免疫力,其身担要职有三:
一、抗御外邪入侵,如:病菌,病毒等。
二、维持脏腑功能协调,使气血通畅,免生内邪。如:痰饮、瘀血等。
三、受内外邪所扰时,能驱邪,能自我修复的康复能力。如:使症状轻,易愈,愈后良好。中医古籍巨著《黄帝内经》之名言: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
正气如此重要,从何而来?主要从我们日常饮食后,经脾胃转化成的水谷精微物质,化生为气而来。故,脾胃为“气血”之源。又看《黄帝内经》: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亡。所以,中医遣方用药极重视顾护胃气,一个字“稳”。
文至此,应不难理解“气生百病”,“心平气和,乃养之道”,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这些中医古训了。这就像中医太极图中的阴阳鱼,互生互克互促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动中有静的和谐平衡之态。人生真谛同样蕴含于此,奥妙无穷。文化自信油然而生。
来源| 药学部 文稿| 孙鹏 编辑 | 李瑞 校对|郭宇 审核 | 东梅 苏玉珂★ 往期精彩内容★
速览天津中医一附院